Page 207 - 202002-co
P. 207
Column 專欄文章
基隆美術筆記
降下至水湳洞,礦業會社有自家的小火車,從水湳洞起點載運礦砂至終點八尺門,
在這裡轉為水運,由小船載往停泊在基隆港的貨輪,再前往日本煉成銅。
戰後,銅礦撥交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經營,礦業公司的小火車也開放客運。直
到 1970 年代台鐵接收礦業鐵道,拓寬軌距,改稱台鐵深澳線。結果因濱海公路完
工,大部份鐵道路基變成公路,深澳線也消失了!如今復活的深澳線已縮短距離,
僅從瑞芳到八斗子。
鑽出歷史重返現實,阿根納工業廢墟的最新話題是夜間點燈,其形象令人想
起宛如希臘雅典的巴提嫩神殿(Parthenon)。
照明裝飾建築(illumination)是近年來世界流行的手法,但非類似台北 101
的霓虹燈變幻,而是燈光投射到建築物,造成突顯地標,呈現立體光影。
這是基隆「潮藝術」策展團隊的點子,基隆潮藝術是最具代表性的基隆當代
藝術年度大展,邀集年青有創意的藝術家,推出與世界同步的前衛作品,展場分
散各地,卻常活用老建築、舊漁船等作背景,強調融合古今,串成歷史與現代的
平台。因為早就有這樣的理念,所以敢用照明裝飾之創作手段,活化廢墟再創新
猷。
燈飾設計家陳宗寶原意是欲從造船廠的歲月斑駁,刻劃出歷史痕跡,重拾起
曾經存在過的在地記憶。未料,燈光竟然照出雷同二千六百年前,遙遠的西洋建
築遺產巴提嫩神殿的列柱。
紀元前 5 世紀末,希臘與波斯的長年戰爭,終於締結和平條約,雅典迎向全
盛時代,立即在阿古波利斯岩塊高崗上,著手建造一系列神殿群,跨稱是「山頂
之街」,巴提嫩神殿居於最高點。正面八柱,側身十七柱,圍繞起來上百座大理
石列柱的壯觀偉構,除建築本身巨大之外,造工洗練,造形調和均整,正是西方
建築史的最初典範。
但是伊斯蘭教掘起之後,控制了地中海,巴提嫩神殿也被充作清真寺。土耳
其亦屬回教國家,一度佔領過雅典巴堤嫩神殿,移走奉祀的希臘神像,移不走的
是建築,和所有列柱上和屋簷之間整排的希臘浮雕。
17 世紀末年威尼斯軍團與土耳其交戰,也攻擊巴提嫩神殿,造成土耳其軍存
放在此的火藥庫爆炸,經這一次大破壞
才變成現在的殘跡模樣。之後,英國勢
力進入,把散落到廢墟上的屋簷雕刻,
運往大英博物館,並尊重巴提嫩神殿原
封不動,交給希臘政府。
2019 年 10 月配合基隆潮藝術活動期
間,阿根納夜晚燈亮,一座工業殘骸和
知名世界遺產隔空呼應,堪稱是難得的
一場驚艷。 巴提嫩神殿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