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202002-co
P. 214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從漂流到生根:刻畫基隆漁業光輝歲月的都市原住民
          —阿拉寶灣原住民聚落再生計畫
                                                文/大基隆歷史場景再造整合計畫專案辦公室

              北漂人的生活樣貌與心情寫照,不只漂泊
          印象。有群從東部北上的阿美族人,帶著原鄉

          生活樣態與基隆港都,雜揉成獨有的都市原住
          民聚落,於此生根成家。
          基隆漁業發展下,孕育形成阿拉寶灣聚落

              民國五、六〇年代,基隆漁業發展迅速爬
          升,使和平島正濱漁港、八尺門漁港漁船數量
                                                    圖 1- 阿拉寶灣聚落景象
          急速增加,牽動鄰近造船業興盛,大量外地漁
          工湧進基隆漁港,包含臺東成功、都歷的阿美族人,攜家帶眷來到和平島謀生,逐
          漸在和平島東側山麓間的閒置土地搭建房舍,形成阿拉寶灣聚落。

              阿拉寶灣聚落族人即使生活於都市,雖然依舊保有阿美族群居習慣、組織行事
          特色,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敬重。但在周遭環境影響與生計壓力下,加上聚落內缺乏
          一合適室內場所,作為居民技能傳授與交流使

          用,使文化傳承遇到阻礙,如「編織」、「十
          字繡」、「母語」等原住民文化,面臨世代斷層。
          打魯案(talo’an)—集會所意義與修築過程
              「集會所的意義並非僅為活動空間,是聚
          落核心,更是文化傳承的媒介。」

              打魯案(talo’an)是阿美族語的集會所,
          在一個部落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備宗教、政
          治、經濟意義。部落居民將此作為集會共議、

          公共事務公告,以及年齡組織學習技能、集體
          訓練場所。
              除此之外,集會所亦含有文化傳承用途,                    圖 2- 集會所施作過程


     40 40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