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文化快遞106年1月號200期
P. 12
文、圖/台北當代藝術館
1/
陳逸堅 台北當代藝術館自去 重新模糊作者、作品、公眾與機構的定義
個展 年起至 2 月 5 日展出《白
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 展覽中展示「展牆」、「畫框」、「基座」
等支撐作品的美學結構,反轉這些在美術館
是當代館全新現地創作展, 原來不會被特別注意的角色,於本展中被刻意
呈現,讓民眾對這些作品因此產生不同的意義
展 名 源 自《 白 立 方 之 內 》 解讀,例如〈坐品〉,藝術家將一道長條形白
色基座,取代了原展覽空間中的走道隔間,提
一 書, 引 用 其 反 思 美 術 館 供給觀眾駐足休憩,將觀眾變成內容,作品變
成觀眾的「坐品」;或是一個巨大畫作框架置
的脈絡。陳逸堅反思的是展覽本身,不論是創 於展間中,清楚的木造支撐架構,撐住四面油
畫布面,純白色調的畫面無任何內容物,當參
作者、作品、民眾及美術館機構,都是藝術家 觀者進入其中,將不知不覺入畫而成為作品內
容,原本參觀者期待從布面看見繪製的作品,
欲分解重組的展覽形式,在今日當代館展示的 在這樣的設置下,畫作儼然非為普遍的定義:
畫布上需布滿顏料、物件、圖形等元素。
空間中,顛覆一般人對展覽的認知。
與當代館體制共生的藝術計畫
就藝術家而言,他無意揭示機構運作的政
治、商業、學術等權力系統,或將機構視為封
閉的系統再刻意破除它,相反地,在當代館授
意甚至鼓勵下,試圖探討藝術家與機構的「共
2/ 生關係」,以藝術家身分對機構場域提問與
12︱文化快遞︱Ja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