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NTPC-ARTEVENTS-201906
P. 22
展覽趣
蒔─峽客展
資料提供/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蒔」為種植,借表時光之意;「峽客」 發展的重要場域。隨著閩客械鬥、時代發
代表著三峽在地客家產業,三峽地區的產 展,以及相對強勢的福佬文化與客家族群
業發展脈絡十分多樣,產業的興盛至衰 多次遷移等種種因素影響之下,客家族群
敗,新興產業帶動客家新世代的新故事, 逐漸「在地化」,卻也逐漸成為「隱形化」
「蒔—峽客展」透過相片、影像及口述訪 的一群。
談的成果,重回時光隧道,見證三峽山客 時至今日,客家人的勢力仍活躍於大
的山林拓墾故事。 漢溪流域下游的三峽山區,傳承著共通性
和在地性的歷史經驗、維生方式、產業經
因時因地制宜 發展成峽客生活圈 營、社會民俗等客家文化內涵,並在此區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地處三峽地區, 域內發展出因地制宜的文化氣息與產業特
自清代以來,即為來自閩粵地區客家族群 色,原屬於大豹社群原住民的傳統領域,
也逐漸轉變成以客家新移民為主體的生活
空間。
山區天然資源樟腦的開採與開墾茶園
植茶,成為三角湧地區新興產業,加上原
有染料及染布業,商況更形繁榮,逐漸帶
動三峽山區聚落增長。三峽山客產業以樟
腦、林業與礦業,茶葉、柑橘及綠竹筍隨
時代演變呈現興盛與衰敗的歷史。
樟腦、伐木曾經盛極一時
同治年間,因洋人至大嵙崁(今桃園大
溪)、三角湧、咸菜甕(今新竹關西)一
帶大量採買樟腦,三峽地區一躍成為全臺
最主要的樟腦集散中心。日治初期,三峽
近山樟腦墾伐殆盡,不得不往內山深入,
而與山區原住民爆發衝突,產量因此遽
降。至 1910、1920 年代,樟腦業已明顯
走下坡,腦寮迄今已不復存在。二十世紀
前期,三峽山區伐木業相當興盛,主要木
材為相思樹,木料大多運到金敏,因礦坑
20 新北市藝遊 2019.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