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Feb
P. 38

新北有藝識




        舊情再綿綿

        經典臺語電影的數位修復

        文/蘇蔚婧 圖/國家電影中心




        逾 25 年的影片搶救、原件整飭、數位修復等工程,臺語電影正一點點填補起來。重新閱讀
        臺語電影,新一代的創作者如何立足經典,推陳出新,是經典電影數位修復超脫表面懷舊的
        重要意義。




                                       從《街頭巷尾》啟動影片修護
                                         2008 年,當時名為「國家電影資料館」的國家電影
                                       中心(以下簡稱「國影中心」)以臺語片與國語片交接
                                       過渡之經典電影《街頭巷尾》,啟動國內首次高質量的
                                       數位修復工作。歷史悠久的製片公司如中影,也開始修
                                       復旗下經典作品,並製作高畫質影音商品上市。相較於
                                       國影中心活化典藏加值開放的立場,民間公司則以映
                                       演、銷售、版權評估數位修復的市場效益。臺語片的修
                                       復工作,更在過程中有著豐富的進展。

                                       修護經典影片的歷程 找回佚失的過往
                                         2013 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所
                                       師生在苗栗發現臺灣第一部 35mm 臺語電影《薛平貴
                                       與王寶釧》的拷貝膠卷,續拍的第二集與第三集也同
                                       步出土。當年,從日本學成歸國的何基明與麥寮拱樂
                                       社創辦人陳澄三合作,將經典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
                                       釧〉文本電影化大受歡迎。《薛》片翻轉先前第一部以
                                       16mm 拍攝的臺語電影《六才子西廂記》(邵羅輝導演,
                                       1955,已佚失)的黯淡票房,正式引爆臺語電影的燦爛
                                       時光。
                                         這段曾因影片佚失而僅存於過往文獻與民間記憶的重
                                       要歷史,終於失而復得,並由南藝大進行數位修復。更




         36  新北市藝遊│ 2018   Feb.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