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202001-co
P. 132
專欄文章 戲劇夢工廠
34 /
Column
實驗劇場,尋找在地藝術獨特性
文/林玉如
(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 / 暖暖高中國文教師)
2019 年 9 月下旬,基隆的巿街巷弄,成了一座大
舞台,這座舞台,時而有大雨實景、時而有海味街燈、
還有大船入港等特效。走在街上,坐在海洋廣場的您,
可能也默默參與其中,成了舞台的一景而不自知。
這是今年基隆第 1 屆城巿劇場行動「辶反氵朝」
的第 1 檔演出—《回家的 N 種可能》。
今年的「辶反氵朝」行動,是由基隆出身,北藝
大戲劇學系、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畢業的黃郁晴所
未來避難所_ 林育全攝
策劃。黃郁晴曾於 2016 年協助慾望劇團脫胎換骨,成
功推出《雨信委託行》。
她觀察近年來基隆的表演藝術活動,雖較以往蓬勃活絡,但戲劇演出型態多為
外地劇團的舊作重演。因此,在表演藝術科的邀請下,黃郁晴以自身經驗出發,結
合基隆「潮藝術」的主題概念,仿效外百老匯或外外百老匯,提出結合在地元素創
作的實驗性劇場。
實驗,是勇於嘗試,嘗試找出屬於基隆的獨特性。
這次,黃郁晴找了「讀演劇人」的周翊誠、聲音藝術家李慈湄、崇右影藝科大
星藝獎團隊編導林志謙、林念祖,以及嘻哈文化團體「性感舞者X Ghetto Honey」
的丘必信,創作出《回家的N種可能》、《未來避難所》、《海上列車》以及《從
街頭到殿堂》4 檔演出,他們這群人有一個共同點——基隆出生或者在基隆求學。
黃郁晴在台大話劇社指導時提到:「認識戲劇從認識自己開始,認識自己的身
體、聲音、表達、想像力以及對周遭環境的各種觀察與想法,然後才有可能與他人
交流,一起在劇場中恣意玩耍。」這段話,
也適用在此次「辶反氵朝」的策展理念,想
要找出基隆表演藝術的獨特性,要從認識自
己、觀察環境開始。
這四檔演出,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呈現,
第 1 檔《回家的N種可能》是城巿耳機旁白
劇場,編導周翊誠透過耳機帶觀眾,以通勤
回家的N種可能_牟仁傑攝 族的眼光,走訪基隆巿街巷弄;第 2 檔《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