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202001-co
P. 133
戲劇夢工廠 專欄文章
Column / 35
來避難所》李慈湄以基隆是全台防空洞數量最多
的城巿特色,結合她善長的聲音設計,並找來燈
光設計 Helmi Fita 的合作,在許梓桑防空洞中,讓
觀眾用感官體驗聲光演出;第 3 檔《海上列車》
則是 2 齣小戲的聯演,故事內容都與基隆相關,
〈歲月旅程〉以基隆火車站為背景,〈靠岸〉則 海上列車_陳昱翰攝
以基隆碼頭工人到紅燈區鐵支路找到愛情為故事;第 4 檔《從街頭到殿堂》則是策
展人黃郁晴觀察到文化中心廣場上,每天晚上總聚集一群年輕人跳街舞,在歷經波
折後,找到了丘必信,進行了嘻哈與戲劇的跨域嘗試。
訪談中,談起觀眾的反映,周翊誠表示《回家的 N 種可能》共演出 6 梯次,觀
眾反映不一,天氣似乎左右了觀眾體驗的感受。筆者參加 9/20 的第 1 梯次,正好遇
到狂風暴雨的實景特效,邊聽耳機邊走上太平國小,眼前霧茫茫昏暗一片,衣服鞋
子溼成一團,這樣的體驗,真切感受到故事主角的淒涼心情,厭世感油然而生,不
過這也如實反映基隆人的某種日常。
黃郁晴談起策劃與嘻哈文化跨域合作的過程,很訝異許多在文化中心廣場跳街
舞的年輕人,他們並不知道 5 樓有一座島嶼劇場。而這也是這檔演出名為《從街頭
到殿堂》的由來。她談到嘻哈文化的起源地——紐約市南布朗克斯與哈林區,這二
個地區在 1970 年代的情況,與基隆前些年的境況相似,都位於大都會區的邊陲,
相對較為貧窮衰落。黃郁晴希望透過工作坊,除了介紹嘻哈文化的起源、發展及重
要元素,更能融入對基隆在地社會的思考,創發出有基隆特色的嘻哈文化。
雖然這樣的初衷在第一年的波折下無法如願達標,但實驗最可貴之處在於嘗試
後不斷的修正,直到找到屬於基隆獨特的藝術型式。
問起明年是否繼續第二屆的「辶反氵朝」行動?黃郁晴看了周翊誠一眼,表示
不管明年是否由她策展,希望能夠延續,不要曇花一現。周翊誠也表示想繼續實驗,
明年的計畫已經提交文化局,正等待結果。
黃郁晴、周翊誠、李慈湄及丘必信
這些年輕藝術工作者,出生在基隆,卻
因求學、工作必須駐留或往返外地,就
像海港邊的潮水,潮來潮往,希望家鄉
基隆,除了有切不斷的親情羈絆外,也
能繼續提供揮灑才學的機會,牽引遊子
返潮,為基隆的藝術文化激起美麗的浪
從街頭殿堂_詹子毅攝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