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2018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產業年鑑
P. 73

產
                                                                    業
                                                                    趨
                                                                    勢
                                                                    篇

更強的製造服務連結合作;(2)製造商如何提       包含:機械手臂迎賓區、虛實整合成果展示區、
供解決方案和大數據分析系統,來回饋顧客的        雙主軸機械手臂智慧生產線區、中控區、物聯網
需求,聚焦需求並優化下一代的新產品功能;        與智能化軸承研發區、機械手臂技術研發區、智
(3)如何延展網路數位化服務,擴展客戶實質       慧製造技術研發區、智慧工廠產線設計模擬區、
利益回饋方案等,將慧發展成為聯網服務系統。       智慧倉儲區(包含無人搬運台車,AGV)等,同
製造業透過智慧化,導入物聯網和一體化監控        時產線規劃均有顯示器顯示生產情況,達到資
等,大幅提高製造業效率。                訊可視化的目的。其中,中控區(中央控制區)
                            是以電影星際大戰中星際戰艦中的艦橋概念來
五、崑山科技大學於智慧科技-智慧製           設計,外凸及通透大面景窗的設計,可以讓身處
造之推動                        在中控室的管理者(操控者),可以清楚的掌控
                            雙主軸機械手臂智慧生產線的運作情況,而中控
      教育部規劃由典範科大計畫學校成立工業    室也是實作教學區,利用自行研發的「物聯網環
4.0示範工廠來培育相關產業人才,於是崑山科      控系統」可以控制中控室的三組投影設備,所以
技大學104年1月即開始規劃工業4.0學分學程     老師教授的教材、生產線即時生產影像及學生程
(智慧製造課程模組、智慧商業管理課程模組        式設計的內容,三個畫面可以同時投影做教學,
與智慧服務課程模組)融入學生教學課程中,        使老師教學更加有效率,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相對
同時著手規劃成立工業4.0技術研發中心,並於      提高。中心未來將可培養工業4.0跨領域的核心
106年9月21日正式啟用(圖8為工業4.0典範標   技術人才。同時中心會以工業4.0研發的技術,
竿-崑山科大工業4.0技術研發中心啟用-產官學     將工業3.0的自動化生產模式轉變為工業4.0智慧
研貴賓合照),成為台灣南部工業4.0典範標竿      自動化的生產模式,以解決大量客製化的生產型
學校,打造工業機械手臂及智慧製造產學合作,       態。另外,除了智慧製造以外,還要利用物聯網
發展創新技術、加值應用及智慧自動化,建立南       技術及大數據分析建構出智慧服務營運模式,智
部地區智慧機械及智慧科技產業人才庫,帶領中       慧製造加上智慧服務所形成的新的智慧製造聯網
南部產業界朝向智慧製造的方向邁進。圖9為崑       服務系統將會翻轉傳統製造的營運模式,此將是
山科大與上銀科技公司蔡惠卿總經理產學合作合       未來中心技術研發的重點之一。同時目前台灣工
照。圖10為崑山科大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       業4.0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SI)的人才
嘉南分署柯呈枋分署長簽訂工業4.0人才培育備      相當缺乏,中心亦將有系統地培養工業4.0系統
忘錄。                         整合SI的人才,以協助產業界從工業2.0或3.0,
                            提升至工業4.0,增加企業搶單的能力及提升公
      崑山科技大學工業4.0技術研發中心于劍平  司人均產值。進而,提高大量客製化產能,改
主任表示,工業4.0技術研發中心是依據未來工      善生產效率,再透過PLM、MES、ERP等精實管
廠的概念所建置的智慧工廠,因此所有的規劃        理,智慧工廠將大幅度降低運營成本,屆時將取
均與傳統的機械實習工廠與實習教室的設計完全       代傳統自動化工廠。
不同,將工業4.0最重要的網宇實體系統技術,
融入工業4.0技術研發中心,同時中心空間採多      六、結語
功能設計,可以教學、實作及展示相互支援,
達到空間利用的最大極限。本中心建置場域主要

                            2018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產業年鑑                  71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