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culture106-2
P. 24
本期「快遞藝評」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針對近期臺灣表演藝術類藝文活動,提出專業
評論,讓讀者看見臺灣表演藝術的多面向議題與探索。
圓劇團 〈臨床講義〉 臺灣馬戲的
你還在
文/郭亮廷(劇評人) 圖/圓劇團提供
現 代中國和日據時期臺灣的知識分子,與 「手足碩長發達,這是過勞所致」,「腹部凹
扭曲、殘疾、怪異的身體密不可分,因
陷,腹壁起皺,留有白線」的「世界文化的低
為他們很多是學醫出身,從孫文到蔣渭水、從 能兒」。只有在診間淬鍊出的思想,才能準確
魯迅到賴和都是。因此,圓劇團的《如果你還 援引這些異常的身體片段;大概也只有馬戲演
在》說要用當代馬戲那種異於常人的身體技 員或舞者,有辦法如實呈現這些身體的皺褶,
藝,召喚蔣渭水和鄧雨賢的歷史記憶,看似把 演繹身體的蛻變。
雜技演員和知識分子硬扯在一起,其實剛好點 林正宗執導的這個作品,堪稱自由地調
出了當年那批讀書人,同時是病患身體的讀 度了一系列怪誕的、甚至詭異的身體圖像。開
者,他們本來就是終日與各種階層、體形、性 場不久,我們看到兩人扛著一根冒著白煙的長
別、疾病等等,各式各樣的身體為伍的。 竿,像抬棺人一樣,重心下沉地邁著步伐;竿
子上垂掛一件蔣渭水從不離身的長袍,代表他
演繹身體的蛻變 的漢人民族情操,以及鄧雨賢展現臺灣摩登的
就拿蔣渭水著名的〈臨床講義〉來說吧, 一襲西裝,但是白色的布料看上去像引路的白
在這份他為臺灣開立的診斷書中,他用身體的 幡,猶如招魂。這一幕令人想起 1931 年蔣渭
語彙豐富了疾病的隱喻,把臺灣描寫成一個 水過世的時候,有將近五千人護送遺體、跟
「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 著靈柩緩緩前進的「大眾葬」。那天是 8 月
24︱文化快遞︱Feb. 2017